民办教育”是正在当代教育格局中悄然崛起的一支新军。与那些仍在“应试”路线上苦苦挣扎的公立学校相比,民办教育却率先叩开个性化、特色化教育之门,它们与公办教育形成有机互补,在“教改”政策的大纲领下,演绎诸多教学创新成果和新颖模式。
优质民办学校可把公立学校中的“大班化教育”升级为“小班化模式”,甚至精确到个体,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一个符合其未来发展的生涯方案,这也就纠正了不少中学生对自己个人命运、发展愿望一无所知的状况。“结合心理、社科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再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走向、潜能大小,权衡家长愿望、家庭经济条件、家族行业优势等综合因素,辅以相关科学理论及测评工具,给学子拟定一套走向个人生涯辉煌的"药方"。”当公立学校仍执拗于相对死板的教育理念时,一些眼界开阔、观念前卫的民办学校,已经把“生涯教育”这一新颖模式,捷足先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民办学校扩张其影响力的另一个佐证是,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学习、进修“区域”或“地带”,把“学习”的种子播散到了社区,“还学于民”地带动着整个社区成员的学习和求知激情,促成了一个“校区合作”的经典样板。
而艺术、体育、文娱等技能培育上,一大批民办校园、机构,已经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其特长、潜能充分调动,使学生们成为多才多艺的全能学生。各种有别于“应试”的素质培养、技能培养成果,也是民办教育“特色”及“特长”的佐证所在。
民办教育的未来之路在何方?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民办教育已经面临新的发展拐点,或将在新的“教改”潮流中充当一个“黑马”角色。“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生源却出现萎缩,有人认为民办教育已经完成了使命,或者认为民办学校仅仅是为了"敛财"而存在的,因为,当下尚存一大批大规模招生、低成本办学的民办学校,这种不健康、浮躁的模式显然难以长久。”但熊丙奇认为,随着教改深入、教育格局转变,不少民办教育企业家积极切合着教改的步伐,积极转型,甚至有了“教育家”的理想和情结。
“从民办教育中我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他们自我反思,并开创出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示范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梳理一些对民办教育不甚公平的政策,给所有学校平等的竞争空间,在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方面灵活调整。”熊丙奇说。
编辑:新闻宣传处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