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是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第一位的、首要的因素。大到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中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招生的具体政策、小到每一所院校每年出台的一些招生举措等等,都会影响到当年民办高校的招生。
从宏观层面来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就已经奠定了国家对于民办教育支持和鼓励的基调。这一点一直都没有改变。虽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很多领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差别待遇,这种差距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应该会逐步缩小。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电信、铁路、金融、市政、教育、卫生等领域,这也说明民办教育是政府积极推进的事业之一。此外,从教育部官网发布的2012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来看,2012年具有招生资格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有403所,而2011年具有招生资格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为386所。从这一数据来看,民办高校的力量总体还是稳步发展的。
具体到各个地方,2012年的高考招生政策中对于民办高校的规定与2011年相比并无多少变动。其中作为全国民办高校聚集地的陕西传来利好消息。2012年伊始,陕西省出台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政策《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民办高校统招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以及各种公益性选拔、招聘上与公办高等学校享受同等权利。这一文件从政策和资金上继续加大了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必将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效果显著的话,可以给其他省市的民办教育政策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针对之前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地方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如:针对往年部分民办学校招生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北京市教委规定,“民办高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均须进行备案,且招生广告不得使用‘最大’‘最好’等描述性用语和‘100%就业率’等承诺性用语。”此类政策的出台,必将对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长远来看也会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民办高校应对策略
据业内的专家分析,接下来的几年,生源会逐年下降,民办高校将迎来一个“大洗牌”的过程。一些原本办学基础比较雄厚、发展有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学校将获得更多学生,或者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而一些本身实力薄弱又无明显特色的学校,由于招不来学生,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可能面临着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倒闭的命运。民办高校要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必须考虑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找准发展着力点,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扬光大。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不能盲目模仿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盲目地跟着公办高校走,只有死路一条。”民办高校必须找到公办高校的薄弱环节来作为自己的发力点,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是发展之道。例如,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在招生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在学科设置上避免重复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开设了一些两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的专业和细化了某些专业设置,如流行音乐演唱、音乐剧演唱、爵士乐演奏、国际标准舞等专业,吸引了一大批对这些专业感兴趣的学生。
其次,要注意公关宣传,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大众传媒时代,民办高校应注重公共关系的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打一些广告那么简单,还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制定一系列的宣传和品牌塑造的计划,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民办高校在宣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不能将宣传自身建立在诋毁别人的基础上,要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很多情况下,社会将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待,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三,要结合自身环境,制定有效的招生方案。招生工作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不是发发传单,做做咨询和演讲就可以的。民办高校尤其需要制定一整套招生方案,包括市场调研、人员培训、代理商的选择、招生基地的建立、招生资料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要根据招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力的方案,才能取得招生的成功。
总而言之,在生源短缺的今天,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应该有忧患意识。首先要做强做大做精,然后要加强宣传,注意招生策略,才能打好招生这场战役,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新闻宣传处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