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三大准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上非常关注,对于其成因、表现及对策,观点很多,分歧也很大。有人说是政府的问题,呼吁要适应形势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和体制;有人说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钩;还有人认为是就业观念出了问题,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那么大学生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怎么办?
现实是,很少听学生们从学业和自身能力角度剖析为什么被单位拒绝,而更多地是在抱怨竞争激烈、条件苛刻、没有门路等等。不少学生从上大一就开始跟着学长们随声附和就业难,彷徨了4年,建立而又放弃了一个个远大目标后,毕业前开始游走于各大招聘会,四处碰壁,简历很多变成了废纸。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究竟为就业准备好了吗?
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我还是想说,大学生要为就业好好准备一番,而且要早动手。
一是在思想上做准备。心中要有个规划,大学毕业后去干什么,也许这个规划是肤浅的,但是它是个方向,要经过不断地修正,努力去实现。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在择业的路上,充满荆棘和坎坷,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当然,还要在思想上准备好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在学校里,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帮助,100分的知识学会六成也能及格过关;而在社会上,一项工作交给你独立完成,没有及格与不及格的标准,只能拼命干好。
二是在知识上做准备。大学学业,一刻也不可放松。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过时了,工作用不上,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工作后边干边学就行。这种思想害人不浅,没有知识的沉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习惯,就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也是在修筑空中楼阁。多少次在招聘会上,看见那些苛刻的人事主管们,把求职者词藻华丽的自荐信搁置一边,直奔主题寻找英语等级证书、奖学金证明,你再抱怨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分数又有何意义?知识储备还要抓紧时间,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告诉我,毕业后想去应聘程序员,大三下学期准备开始学习几种编程语言,问我这个目标可行吗?确实,她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但为什么学习不从现在开始,非要等上一年呢?
三是在能力上做准备。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上大学这几年,抓紧时间学知识之外,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择业路上,愚者等待施舍,智者则提早准备。就业形势严峻,我们无法逃避,只能主动出击。。。。。。
很多的学生都会说现在高校毕业生多,就业也很难,但是,我们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看出,现在的就业机会不是很难的,应该说是就业的机会很多,关键是你怎么去选择,选择职业是一个解决就业难的关键所在。虽说现在也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但是从这种现象中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其实就单从就业而言,报考国家的公务员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公务员的工作是比较稳定的,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其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再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公务员的地位也尤为重要,各种福利也相对的很好,工作氛围也是数的出的。
一些高校的毕业生不能及时的就业主要是因为他们想找一个高薪、舒适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想法让他们成了就业难的人群。 当一些本科毕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成为就业难的对象也就放弃了就业,而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的道路,用这种方法来缓解就业难的压力。NIIT就有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应届生放弃就业来学软件开发,其实应届生的底子还是不错的,只是缺乏实际的经验和企业技术的扩展!找一个好的学校培训完之后上升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相对就会快一些!对于那些没有踏上学习培训道路的学生,也是高不成低不就,任由自己发展,每当学生落入了这一种状态,家庭对他们影响也就没有什么了。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的基础上多半是选择一些自己专业对口,工作对自己有兴趣的。在这种高眼光背后,这些大学生却没有想到自己本身并不具备这种高能力,不能适应所谓的高薪,因为就业是一个双项的选择,不是按照那个人的意愿而去实现的。所以好多学生选择了培训软件开发,培训固然是个方法,但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去做,不要盲目的去学,一定要选择好老师和学校,包括实践的项目才可以!
其实就业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概念,关键是这些毕业生应该把自己摆正,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给自己一个恰当、实际的职业定位。如果不去过高的要求,先去一个适当的地方就业,解决一下自己暂时的危机,然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就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了。所以毕业生应该以一种平实、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用乐观的精神去实现自己梦想。 我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应该从择业下手,按照自己的实力与兴趣去选择职业。只有择业选的好,才能增大就业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增大也就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所以说想就业就应该先择好业。 莫要眼高手低,可观的去审视自己在市场的价值,要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习新的社会生存技能。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