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开启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华丽转身”,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我省教育界提出并实施的诸多举措中,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师资水平提升三大战略直指核心。
高等教育进入历史转型期
刚刚过去的高招季对生源大省河南来说亦喜亦忧。2012年省内外高校共在河南省录取新生61.1万余人(含对口招生和专升本),总录取率达76%,创历史新高。
在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后,考生开始“挑肥拣瘦”,今年部分本科学校降分录取,专科录取仅完成原定计划的75.4%。
“从2010年至今,河南省考生减少近15万,招生计划增加了9万多,招生竞争加剧。如果再一味重规模不重质量,部分高校可能会‘倒闭’。”一位教育界人士说。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1998年扩招以来,全省普通高校由51所增加到120所,在校生人数由14.64万猛增到150万。
专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千校一面、后劲不足的低水平发展方式也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高校数量、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质量、上水平。
构建一批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
在高校建设中,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根据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我省将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
“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构建一批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达到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由5个增加到10个,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达到21个,二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140个。该校近日出台了《重点学科振兴计划》,计划投入3亿元,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介绍,作为以粮食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该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实施专业“优培工程”,将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成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
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但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的瓶颈问题一直没有突破,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河南省高校不断集聚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协同创新实践。
河南师范大学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坚持自主创新,20余年来,与合作单位坚持致力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开发了以隔膜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并实现了产业化。
河南理工大学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河南煤炭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实现了由单一具体项目研究向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该校校长邹友峰说。
伴随着国家“211计划”的启动实施,从今年开始,我省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师资水平期待迈上新台阶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我省高校师资队伍规模也在扩大,专任教师由1998年的1.7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8.2万人。但同时也暴露出两个主要问题: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我省高校青年教师比重过高,目前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78.65%。
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省提出,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着力引进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
河南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工1837人,其中双聘院士1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80人,中原学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该校引进的尹钧教授是国内小麦方向的拔尖人才,知名专家郭天财教授和康相涛教授是学校培养的杰出代表。
如何加大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我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编辑:新闻宣传处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