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0109636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校史沿革 学院荣誉 领导班子

机构设置

教务处 学生管理处 财务处 后勤保障处 招生处 就业指导中心 团委 资助中心 院务决策委员会 新闻宣传处 人事组织处 学院办公室

院系设置

人文政法系 经济管理系 计算机管理系 艺术传媒系 建筑工程系 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党团建设

党建新闻 理论学习 学生党建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学习中心

证书查询
入学查询
联系我们



教育时讯

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时讯

网络时代,拿什么将大学生拉回课堂?
日期:2012-12-21    浏览:948次     Aa:【大】【中】【小】

  网络化时代,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强力干扰因素,非手机莫属。中国青年报曾以《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为题,报道大学生听老师照本宣科,还不如手机上网打发时间。手机网络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至于有教师认为,今天的课堂上,教师要检验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要看学生的手机流量。

  当然,我们可以怪罪学生被网络科技所“绑架”、所“奴役”而不能自拔。但是,作为教师,笔者常听到学生抱怨、纠结最多的往往却是一些最现实、最严重的问题,甚至直指当今大学的弊病。比如:今天学习的知识,毕业之后可能根本用不到,所学非所用,何必来此荒废4年时间?这些专业知识的存在究竟有何价值?明明是课后看书就可以自学的知识,而课堂上老师总爱照本宣科,有口无心,毫无吸引力可言,这样的课堂学习又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反问,不仅折射了许多学生学习的无目的化,也暴露了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无目的化,于是,各种乱象在大学校园里滋生:逃课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远多于认真听讲的,而终日看似忙乱的教师实则碌碌无为,毫无目标,有的甚至安逸地混迹于大学课堂,这种彼此心照不宣、教师和学生一起混日子的现象,正在当前一些大学校园里蔓延,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大学自身不警醒,反倒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共识。

  未来,高速网络可能无处不在,陈旧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枯燥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显然无法敌得过五彩斑斓的网络生活。面对网络的各种吸引和诱惑,大学究竟该如何将学生拉回课堂,这是个值得警惕、深思的问题。

  在大洋彼岸,美国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走起了教育游戏化和卡通化之路。这个故事听起来也许更有传奇色彩,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可汗,利用网络引导了教学上的革命性变化,把枯燥的数学、物理、化学课堂,变成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去设计,从而推动了因材施教、创造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反转式教学”。据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混合教学”——网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结合——使学生成绩提高了14%。斯坦福大学正大力利用这种网络教育新方式,而且还联合16所美国的大学共同推进探索。

  在家玩游戏掌握基本知识,到校就在课堂上和教师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体现的是关注学生发展,以及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理念。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多以灌输为主,教师准备好大量的知识,恨不得在课堂上将其直接倒入学生的脑袋里。依笔者的教学经验,自己懂和让别人懂完全是两码事。这种灌输模式获益最多的可能是教师本人,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迥异,消化知识也需要时间,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教师的“含辛茹苦”不过是徒劳罢了。

  很显然,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知识,还要备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教育的“职业性”越来越凸显,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重实用。如果学生以后根本不会从事他们所学的专业,那么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一门课程是否应该开设,在课堂上应该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其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无疑,要看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要把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学什么,而非教师想要教什么的基础之上。

  相反,现实是一些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不清晰,始终没有找到明确定位,更谈不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所开设的课程实践性先天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麦可思的一项调查表明,2010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课程满足度均低于60%)。问题是,我们的大学现在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挑战和困境?是否真心想在体制和机制上为此作出些令人信服的改变?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前瞻性,须知投身教学改革,唯有靠大学内部自身求突破。当务之急是能否破除既有的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则在于管理者的引导、教师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变革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同以及有效的执行、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当然,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仅靠教师个人摸索也许需要较长时间,更需要集合团队的力量,有组织、有交流,形成一种传统,并持续更新、发展下去。

  网络时代,提高课堂吸引力,将学生拉回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革不过是个切入点,背后还需依托大学整体氛围的革新。毕竟,大学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每一环节的缺失,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压力丧失殆尽,陷于迷茫而无所事事的混沌中。

编辑:新闻宣传处

友情链接 郑州电子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郑州市教育局 河南省教育厅
电话:0371-60109636
邮箱:zzlgxy01@126.com
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西大街138号银座国际12层
网上报名
微信公众号
©1993-2025 郑州理工专修学院(院校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8006433号-1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