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0109636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校史沿革 学院荣誉 领导班子

机构设置

教务处 学生管理处 财务处 后勤保障处 招生处 就业指导中心 团委 资助中心 院务决策委员会 新闻宣传处 人事组织处 学院办公室

院系设置

人文政法系 经济管理系 计算机管理系 艺术传媒系 建筑工程系 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党团建设

党建新闻 理论学习 学生党建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学习中心

证书查询
入学查询
联系我们



教育时讯

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时讯

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涉农高职更大作为
日期:2021-08-31    浏览:3310次     Aa:【大】【中】【小】

  乡村振兴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因此,涉农高职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等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强农兴农视为己任,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中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并结合区域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人才需要,做“实用”的研究和学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为。

  实现研究价值

  在产业中体现科技创新之“用”

  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农高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应体现地方农业产业特色最鲜明、解决技术问题最显效、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直接、结合“三农”问题最紧密的领域。

  一是围绕国家地方重大技术选题做研究。涉农高职应明确在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从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与从区域资源禀赋实际出发相结合组建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并进行实体化运作,助力区域农业科技攻关。积极培育区域性科技创新显著优势,依托跨区域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产教联盟、国家级种子种苗科技园区、区域性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加快实施推进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攻关,打造“基础研究—中期试验—片区试产—全面推广”的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链条,深化由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科教融合、科研兴产、特色推广生态体系建设。

  二是围绕区域农业农村亟待解决问题立项目。脱贫攻坚战全面取得胜利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阶段性的飞跃,但是农业整体质量效益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应对农业风险方面亟待加强。涉农高职应在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业产业数字化程度、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与智慧化融合上下功夫,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比如,笔者所在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科院)就针对区域设施农业智能化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大数据可视化需求,联合省、市相关部门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设施农业安全生产新技术研究、设施蔬菜智能装备研发与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GIS与云计算的温州市农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研究,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

  提升育人水平

  在教学中体现科研成果之“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更多扎根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现代美丽乡村、服务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涉农高职的独特优势体现,更是使命职责所在。

  第一,构建“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同农业农村接触越多、联系越紧密、了解越深入,涉农高职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精准性、扎实性才越强,黏合度才越高。涉农高职“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建立科技特派员、科研人员+导师(教师)双师制,通过学生深度参与导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课堂、实验室和实训场所从校内搬到果园和田间,打造导师带领学生体验“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推广应用—精准服务”的“研产训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链条,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服务“三农”中去,践行“学有所用”“学技相长”。比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科院)水果、蔬菜科研团队带领学生根据温州农情,针对农民急需掌握通俗易懂的防治技术,精准解决生产中病虫害预防、控制问题,推出温州特色作物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月历,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对面发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图文并茂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技术,让农民防得快、记得牢、用得准,真正把知识用在农村大地上。

  第二,强化“教师+行业+学生”结合,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前沿。学科竞赛能够将学科知识创新性应用于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中,行业竞赛则更能体现知识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紧密程度与人才培养同职业、岗位需求切合程度。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变革趋势,培养适应新业态、应用新模式、激活新产业的现代农业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涉农高职的基本职能。组建校企合作竞赛班,教师带队参加行业培训,实现赛培结合、赛培互促,力争通过学科竞赛和行业技能竞赛深化学生对中国乡村价值认同、形成完善的技能习得与切实应用的学习体系、提升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求,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数字驱动、智慧赋能的数字产业学院,将“1+X”证书制度扩展为“数字化技能共享、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互通”的“1+X+微证书”制度,建立大企业培育、院校地孵化、小企业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化学科(专业)知识互融互通,体现“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提升学生知识交叉融合能力。

  关注人才成长

  在评价中体现改革深化之“用”

  要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科研生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涉农高职应以帮助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研究导向、强化科研成果向农业产业转化、实施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举措为出发点,将关注项目、经费转到关注人才成长上来。

  首先,“破五唯”是外在体现,关键要激发人才成长内生动力。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扎根广大农村做研究的国之大者胸怀与涵养自我价值实现小我成就相结合,强化对科研人员的职前教育,挖掘“三农”科研榜样,扩展“四史”学习教育内涵,将涉农高职的校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科研人员面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加强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做研究的担当。在用好“破五唯”政策的同时为科研人员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和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科研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产业开发部门打开校内成果认定、转化内循环,将成果转化最大收益留在科研团队、留给科研人员,同时畅通校政产项目“揭榜挂帅”大循环,建立区域产业人才数据库,根据研究领域精准对接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

  其次,“内培外引”是拓宽途径,关键是要优化各类人才评价制度。涉农高职应“遵循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遵循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产业转化效果较慢、人才培养终身化明显的特点,分类构建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制度,解决涉农高职“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通过细化“科研主岗”“教学科研双责双岗”“教学主岗”的岗位职责和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岗位贡献、成效、育人目标实施以科技创新质量、成果转化贡献、成果推广成效、教学改革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各类人才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让人才的创造性活动在不同岗位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24日第3版 版名:职教周刊


友情链接 郑州电子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郑州市教育局 河南省教育厅
电话:0371-60109636
邮箱:zzlgxy01@126.com
邮编:450002
地址:郑州市西大街138号银座国际12层
网上报名
微信公众号
©1993-2025 郑州理工专修学院(院校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8006433号-1

郑重声明:近期发现有人假冒我院网站行骗招生,侵害我院合法权益和学院声誉的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举报电话:0371-60109636 【查看详细】